首 页 机构设置 馆藏介绍 信息公开 档案研究 法律法规  
    返回上一级
  召稼楼改造 原貌留影  
 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


今年2月初,召稼楼古镇方面发布公告,为推进召稼楼古镇城中村升级改造项目的动迁腾地工作,景区已停止旅游及咨询服务功能,近日将逐步取消其余配套服务功能

 

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,立刻赶赴召稼楼,在它升级改造前夕用影像记录下了这座古镇的风貌、以及多年来它为我们呈现的那份水乡独有的烟火气。

 

 

 

 

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源起于元朝初期,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。召稼楼古镇于2005年被列入44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,即上海市浦江召楼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。

 

 

 

回首,召稼楼的第一次改造

 

2010年之前,召稼楼古镇还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热门旅游地。

 

2008年,召稼楼古镇启动了首次修复改造,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,原汁原味地重现了古镇昔日光彩。

20105月,修复后的召稼楼开街迎客,它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征服了游客们的心,很快便成为了浦江镇余年4A级地游客前来观光。

 

在召稼楼第一次的修复改造期间,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就曾前往拍摄,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。

 

  

   

(拍摄于2010年前后)

 

 

 

风貌区内历史建筑,改造前的影像留念

 

岁月更迭,村市演进,召稼楼积淀了800多年的人文历史,古代上海郊区主要的房屋形态在此一览无遗。许多建筑经过日月风霜的洗礼虽已破旧,但依然独具风韵。

 

我们为大家盘点了召稼楼古镇里七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,一同感受一下它们穿越时空的淳厚魅力吧!

 

 

梅园

建于清代。宅院原为奚姓旧宅,现占地面积约3232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2057平方米。院落坐北面南,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三进一层建筑,均砖木结构,青瓦硬山屋面。梅园主体构架和布局完整、做工精细,是具有较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传统民居。

 

  

 

 

礼耕堂

由奚氏家族建于清代中期,为原建筑群的中心厅堂,建筑面积98.21平方米。建筑坐北面南,砖木结构,面阔五开间,进深六界,硬山顶,小瓦屋面。三开间的厅堂正间为抬梁式、次间为穿斗式架梁。前设单轩,梁枋木均有精美的浮雕人物、花草和吉祥纹等。东侧原为用来接待女眷的桂花厅 今主体构架保存基本完整,为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。20031215日被宣布为闵行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。

 



 

赵元昌商号宅院

由赵氏先辈建于民国年间。现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约920平方米。宅院坐西面东,总体布局略呈四合院式。院内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,青瓦硬山屋面。建筑主体结构和外墙仍保留着历史原貌,在该地区民居中具有代表性。

 

        
 

       

 

 

奚氏宁俭堂宅院

由召楼人奚燕子(18761940)建于晚清时期。现占地面积约509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392.6平方米。正屋面阔七开间,进深六界,硬山屋面,山墙处与厢房坡屋面结合,屋面外似歇山顶,屋脊饰有灰塑。穿斗式梁架,正间木梁雕花,枋木上雕刻故事人物图。东西两侧厢房面阔三开间,进深六界。建筑主体结构及外形至今仍保存完整,木雕精美,周边环境留有历史旧貌,为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。

 


 

       

 

 

 

奚家恭寿堂住宅

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。现存旧宅院建筑占地总面积1749.9平方米。宅院坐北面南,建筑均砖木结构,三进二天井。院内主体建筑面阔7开间,一二进进深均为6界。二进中间为3开间的厅堂,名为恭寿堂,复合式梁架,梁木均有雕花。原堂内有漆木匾额。在本地区传统民居中具有一定代表性。

 


 

 

崇本堂(奚世瑜住宅)

建于清代。占地面积约388.4平方米。宅院坐北面南,房屋建筑为一正连两厢二层楼房。住宅坐北面南,为一正两厢二层楼建筑,平面呈倒字型。房屋为砖木结构,面阔5开间,进深6界,二楼正面为花式木围栏的长廊,门板有雕花,硬山顶,青瓦屋面,观音兜山墙。

 

    

 

  

道南桥

建于清代。桥面长14.20米,宽1.50米。东西走向,桥面用三块石板平铺,两侧桥额分别用阳文楷书道南桥名,并携花纹边饰。跨姚家浜支流(南家宅河),因开宽姚家浜时倒泥填平此河,故此桥已成为岸桥。道南桥今桥面保存状况良好,为该地区保存完好的典型的花岗石平梁桥。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一段影像,一场告别,期待与新召稼楼的再次邂逅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

 

将来,召稼楼将按照留、改、拆并举的改造方案,保留保护上海浦江召楼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、街巷系统、水系和整体的空间尺度。同时,不断改善召稼楼古镇与周边村民的宜居环境。

 

期待升级改造后的召稼楼古镇早日归来!